我国近日宣布将在全国范围推广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而此前欧盟多国相继传出“将陆续终止汽油和柴油车辆销售”、全面对燃油车说“不”的消息。尽管很多人对于如此短时间内的“倒计时”是否可行表示怀疑,但新能源车已是大势所趋,各路巨头争相卡位,本土车企又能否看到“弯道超车”的希望呢?
新能源车“上位”已是大势所趋主流车企早有所准备
不用等到2040年,汽车巨头们早已闻风而动。无论如何,新能源车“上位”已经是大势所趋。为求未来生存发展,目前几乎所有主流车企都推出不同模式的新能源车,成功完成卡位。去年10月的巴黎车展上,大众、奔驰、通用、日产-雷诺等公司纷纷发布了未来的电动汽车计划,其中大众和奔驰计划为电动汽车研发新的技术平台,计划2025年之前衍生出数十款车型。电动车结构简单、车型多变的优势尽显,如果是汽油车,过去需要5年时间才能推出一款全新车型,如今电动车一下就是5到10款。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表示,通用汽车未来两年将在中国投产一款纯电动车型。他还透露,预计到2020年,通用中国旗下凯迪拉克、别克和雪佛兰三大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总计或达15万辆,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或达50万辆。
福特汽车也宣布其中国电气化战略,确定将在中国推出两款全新电动汽车,并在2025年前推出更多新电动汽车。该公司表示,将在2025年以前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电气化解决方案——包括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等不同形式的新能源车型。届时,70%的福特品牌在华销售车型将提供电动车版本。
善于跟风的沃尔沃也高调宣布,在2019年之后将不再生产燃油汽车。不过目前来看,这一愿景水分不小。很简单,如果想要在中国市场活下去,就不可能只生产电动车。所以,沃尔沃稍后进行了说明,表示它实际上说的是“所有新上市车型均将配备电动机”,这一表述被解读为“沃尔沃汽车将终结纯内燃机时代”——当沃尔沃所有车系都全部配备上不同等级和功用的电动机时,就是终结内燃机的倒计时开始,而并非立即取消内燃机的使用。说白了,就是车厂会逐步减少内燃机气缸数、减小排气量、较少内燃机在车系中的配比,直到最后让内燃机淡出车系。
不仅仅是整车厂商,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早已未雨绸缪。
举例来说,燃油汽车的发动机驱动了一大堆周边部件,比如散热水泵、空调压缩机、废热暖风、发电机、方向盘助力、刹车真空系统等,换到电动车上,散热系统、发电机、方向盘助力、冷暖空调等直接用电池驱动。围绕这些系统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他们现在的业务,在未来电动车上都是不存在的。
全球变速箱巨头之一的采埃孚已经在酝酿改革,把新业务方向转向了自动驾驶。6月底,采埃孚和汽车灯具巨头海拉进行战略合作,宣布将共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和零配件,比如立体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此前,采埃孚已经和芯片设计巨头英伟达达成合作,合作方向同样是自动驾驶。
自主品牌想“弯道超车”中国新能源车也在行动
日前,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将于近期正式发布。从6月公布的《双积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看,中国新能源汽车积分政策将于2018年实施,2018至2020年三个年度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分别是8%、10%和12%,所有车企(包括合资车企)全部按照新能源汽车生产排量比例算积分。如果积分不达标又未抵偿负积分,车企将面临被暂停申报汽车目录、停止部分传统汽车车型生产或进口的处罚。企业生产新能源车占比成为一条明确的红线,新产业政策倒逼机制已经形成。
业内人士指出,该政策的制定初衷,便是保证中国至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可达200万辆。随着双积分制的确定,意味着汽车企业必须能够生产销售足够量的新能源汽车,否则只能购买其他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以保证积分,或削减自身传统燃油汽车产量。
目前,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鼓励政策是“政府奖励制”,即车企每生产一辆新能源汽车,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财政或牌照等补贴措施。自2013年这样的大规模补贴起步后,国内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在数量上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国。然而,进入到2016年后,国家开始释放补贴逐步退坡的信号,并确定在2020年后将不再进行财政上的补贴。为什么?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补贴造成的副作用已经越发明显,二是真的补不起了。但是,谁都知道,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水平与市场基础上,根本还不足以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与传统汽车抗衡。因此,国家有强烈的意愿希望有一个能够在补贴撤去后接棒的政策,于是,就有了如今热议的新能源汽车积分制。
受益于相关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新能源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成熟,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稳步上升,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数综合排名居第四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逐渐缩小。
去年,我国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本项技术路线图描绘了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未来15年发展蓝图。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未来发展总体目标之一是,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汽车产业初步实现电动化转型。总体框架是“1+7”,即一个总报告加7个分报告,分别是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制造、动力电池、轻量化的技术路线图。
然而,新能源车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未来如何更加快速高效地生产大众化的新能源汽车、取得更高的销量;同时扭亏为盈,是车厂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至于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充电机,充电电源等配套设施的普及,则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